科学探索 开放合作——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回望
1215 0

jimshoeuil

2023/8/16 22:01:19   

  历时两周的首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于本周五在北京怀柔正式落下帷幕。这一国际顶级学术盛会,聚集八百余名中外科学家,吸引四百余名学生参与,举行五百余场学术报告,另有十余场专题活动,联动北京、上海、南京、香港四地卫星会议,贡献了一场知识的接力、思想的碰撞。大会倡科学探索、开放合作,为中国基础科学领域注入了新活力,为推动科技领域国际合作打开了新大门,为拓展科学边界贡献了中国智慧。
聚焦合作 推动人类科学发展

  “今年1月,我们开始向各国科学家发出邀请,令我们自己也感到吃惊的是,他们的反应十分热烈。”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主席、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对记者说。本届大会共汇集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海外科学家,其中包括菲尔兹奖、图灵奖、诺贝尔奖、沃尔夫奖、邵逸夫奖、科学探索奖等国际大奖得主,海外各国院士、重要国际学术组织代表等顶尖科学家近80位。
  中国科学界热烈响应并大力支持,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近20位国内知名院士出席;清华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宁波大学、湖南大学等10余所国内高校校长参会;同时,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等众多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学者参与学术活动。在开放、信任与合作的氛围之中,首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成功地搭建了中外学术交流的崭新平台,推动了中国基础科学领域的开放与合作。
  大会学术组委会成员,菲尔兹奖得主、清华大学教授考切尔·比尔卡尔(Caucher Birkar)坚信通过举办本次大会,能够真正促进中国和世界基础科学的发展。他认为,大会将世界各个地区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汇聚在一起,能够引起更多的关注,让公众认识到数学以及基础科学在当今生活中的重要性。菲尔兹奖得主、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教授雨果·杜米尼尔·科宾(Hugo Duminil-Copin)表示,大会给各领域科学家提供了交流彼此工作的好机会,极大促进了各学科、各领域的沟通交流。国际数学联盟主席中岛启(Hiraku Nakajima)表示很开心能够和其他与会者交流数学和其他学科的发展现状,共同研讨科学领域的前沿问题令人兴奋。他鼓励参会年轻学者,保持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通过科学研究真正为增进人类福祉作出贡献。


Caucher Birkar


中岛启
探索未知 通揽前沿成果
  基础科学是追寻自然界运行基本规律的学问,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科技问题的总机关,是科技持续发展进步的基石。首届基础科学大会囊括数学、理论物理、理论计算机与信息科学三大基础科学领域,并细致地划分为34个主要方向,以学术报告的方式向中外学者介绍了百余世界范围内近期影响较大的学术前沿成果。


马克西姆·孔采维奇Maxim Kontsevich
  菲尔兹奖得主、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教授马克西姆·孔采维奇(Maxim Kontsevich)就双有理型的特殊化(Specialization of birational types)为题作报告,这项工作开创了重要的研究领域。新视野奖得主、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亚历山大·洛古诺夫(Alexander Logunov)介绍了证明了数学中与拉普拉斯本征函数节点集有关的两个重要猜想的工作,这项工作对调和函数和黎曼流形带来了重要启示。计算机领域涉及人工智能、信号处理等关键性热点问题,备受关注。xAI创始成员杨格以“数学在大规模深度学习中的极端有效性”为题,强调数学工具的运用为人工智能发展打开全新视角。理论物理相关报告围绕黑洞、拓扑绝缘体等热点科研问题,精彩不断。


丽莎·皮奇里洛Lisa Piccirillo
  参会的麻省理工学院助理教授丽莎·皮奇里洛(Lisa Piccirillo)表示很开心能够在大会聆听多个基础科学领域五年内的前沿研究成果,并从众多精彩报告中有所收获。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李连鹏副教授表示,本次大会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与世界各地的学者和科研人员进行深入交流的宝贵机会。通过与全球顶尖的学者面对面交流,聆听丘成桐等泰斗级学者的教诲,极大地拓展了学术视野,并激发了对基础科学的新理解、新思考、新目标。
  与会科学家普遍认为,大会首次将三大基础学科汇聚在一起,各个学科顶尖学者共同讨论基础研究的未来方向,探索科技发展的下一个突破;如此大规模、集中的学术交流必将促进各学科融合,为处理日益复杂、艰深的大科学问题做出有益的探索。
发展壮大 贡献中国智慧
  印度数学学会主席迪潘德拉·普拉萨德(Dipendra Prasad)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到:“中国拥有众多才华出众、训练有素的学生,并能够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我认为中国已经成为科技研发的重要力量,并将继续发展壮大。”


莱西奥·菲加利Alessio Figalli
  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如此大规模、高规格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菲尔兹奖得主、欧洲科学院院士阿莱西奥·菲加利(Alessio Figalli)表示,很开心能够参加本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大会能够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对于科学,尤其是基础科学的重视。同时他对中国基础科学发展的强劲势头表达欣喜。戴维逊奖得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丁剑希望大会能够在促进中国学者和海外学者交流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期待国内公众更加了解基础科学的重要性。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高级会员、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姚铮对大会表达祝贺,希望大会能够提升中国基础科学的国际影响力,让更多海内外科学家了解中国基础科学的发展。
求真求美 展现科学真谛
  科学家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对未知的无畏挑战、对科学探索的执着追求,是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带给人们最深的触动。

  诺贝尔奖得主戴维·格罗斯在主题为《基础物理前沿》的报告中讲道,“也许人类最终能够构建出所谓的终极理论。但人类知道的越多,就会发现更多未知,人类的智慧也会随着认知边界的扩展而不断增加。”
  菲尔兹奖得主雨果·杜米尼尔·科宾讲到:数学的美丽毋庸置疑。你可以尝试从艺术的角度看待数学。对我来说,数学研究就像是一段旅程,过程或许比结果更重要。
  菲尔兹奖得主阿莱西奥·菲加利认为数学的美丽和困难是并存的。它带来的挑战源于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无数困难和崩溃的瞬间,但当你真正解决了想解决的问题时,数学带给你的满足和成就感值得久久回味。
  国际数学联盟主席中岛启回顾自己的研究道路,“只喜欢做我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做别人做不了的问题。”他希望不要只看短期成果,要把眼光放的更加长远,这也是基础科学的特点。
  众多科学大师走入公众视野,为基础科学带来了全新的注脚。曾经被认为枯燥、乏味的理论研究,与艺术、热爱、美好、旅程这些词汇连接在一起,正在一点点的改变人们对理论科学的固有认知。
代代传承 重在基础教育

  7月24日,早上还在上海出席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卫星会议并致辞的丘成桐教授,晚上又坐在了北京怀柔“大师面对面”活动现场,毫无倦色的与大学生和高中生代表交流。他殷切的问在座大二学生:“经过两年学习,能不能、敢不敢开始研究。”又不止一次的在各钟场合鼓励学生们“挑战那些看上去不可能的事情,会带来很大的回报。”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面对记者时答道“我个人感觉,这20年来中国学生教育,至少在计算机领域,已经完全是世界一流的水平。但是还不够。”诺贝尔奖得主戴维·格罗斯(David Gross)对记者说:“要让孩子尽可能多的探索,自己寻找答案。”科学大师们无一例外的表达了对下一代的关爱,对基础科学教育的重视。
  在本届大会上,来自英国剑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外一流高校的学子共同参会。累计50余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的80余名学生以海报形式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清华大学求真书院王进一同学回顾这段经历讲道,他有幸和菲尔兹奖得主洛朗·拉福格(Laurent Lafforgue)、著名女性数学家奥利维亚·卡拉梅洛(Olivia Caramello)等顶尖学者沟通交流,不仅学习到数学领域的前沿观点,还了解到多个领域的交叉知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智浩同学表示,对自己而言这是一个提升知识储备和广度、了解科研深度和精度的绝佳契机,结识志同道合的研究伙伴也是重要的收获之一。参展学生北京大学杜航同学很荣幸自己的研究工作能够在海报展展出。他表示,通过海报展的形式,让他见识到了非常优秀的同龄人,也看到了很多精彩的研究工作。这让他更加坚信,年轻一代的中国学生能够做出漂亮的工作,能够将数学发展的使命承担在肩上。

  为了让更多中学生爱上基础科学,大会组委会还联合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北京市科协联合开展了“大师面对面”“科学家面对面”和“青少年科学海报展示交流”等系列活动,并组织青少年观摩大会开幕式、基础科学与人工智能论坛等多场学术交流活动,为逐梦科学的学生们打造与科学大师的交流平台。 200余名来自英才计划(北京)、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等对基础科学、人工智能领域有浓厚兴趣的青少年参加活动,他们在现场积极互动,提出的疑问引人深思,展现出了当代青少年的良好精神风貌和对基础科学的探索热情。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年级的杨诺凡,作为“英才计划”的一员,参与了“大师面对面”的展示环节。他说他深切地感受到了世界顶级数学家的特质,有幸与大师近距离交流,大师对数学的热情与信心、像创造与欣赏艺术品一样对待数学研究的态度,令他十分震撼。来自北京市第八中学的韩明赫同学参加了基础科学与人工智能论坛。他表示,聆听前沿的理论和技术让他对人工智能行业心生向往,希望在未来能通过人工智能造福国家乃至人类。

知识共享 传播科学文化
  豪华的科学家阵容、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吸引了媒体的广泛关注,50余家媒体参与了大会报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环球电视网、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国日报、科学网、中国青年报、北京电视台、新京报等派出专业团队,围绕大会主题展开重点报道和专题访谈,以英语、西班牙语、日语等多语种传播,深度解读基础科学的重要性及影响力,展现不同领域的顶尖科学家风采,累计报道百余篇。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第一时间播报了大会开幕的消息;新华社大会开幕式报道“聚焦前沿成果、加强合作共享:中外科学家在京共话基础科学”单条浏览量达73万人次;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中英文名称入选“学习强国”每日一词;中国环球电视网主持人田薇专访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主席丘成桐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被CNN、凤凰卫视资讯台、香港无线新闻台、英国天空新闻等16家媒体下载并播出48次。主持人田薇在访谈后表示:“科学无国界。中国也以巨大的热情拥抱基础科学。”


田薇与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
  一系列学术专题活动带来智慧的启迪。数学物理巅峰对话、基础科学与人工智能论坛、中国当代数学展览、大学生海报展、科学家面对面、数学之夜、物理之夜、理论计算机与信息科学之夜、世界顶尖科学家与青少年交流对话以及卫星会议等引发广泛关注。基础科学与人工智能论坛上,“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发展需要广泛运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探究基础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关系具有深刻意义”“数学工具的运用为人工智能发展打开全新视角”“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人工智能的未来”等话题成为媒体关注焦点;数学物理巅峰论坛上,丘成桐院士断言人工智能不会代替人类思维;青少年专场“大师面对面”活动中,对于高中生的提问“只有最有天赋的人才能在理论数学上有所突破吗?”,菲尔兹奖得主考切尔·比尔卡尔教授回应“大多数人都无法估计自己有多特别,可以确立的一个目标是理解数学并尽所能解决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上海举行的基础科学大会卫星会议之一——浦江基础科学发展论坛,菲尔兹奖得主安德烈·奥昆科夫(Andrei Okounkov)表示“数学不是百米短跑”,清华大学教授尼古拉·莱舍提金(Nicolai Reshetikhin)认为“发展基础科学是对未来的重大投资”。
  国际基础科学大会的各类活动通过官方独家直播合作平台网易有道,以及合作平台返朴、寇享、科学网、北京科协等,多渠道直播,累计超过500万人次观看,真正实现了前沿科学知识万众共享,向全社会范围内辐射式展现了基础科学的无穷力量。
论坛帮助 会员认证 投诉建议 联系我们
浙ICP备19038669号-1 联合校园 @2024 unuid.com